close
主講&主唱:素人創作者 黃淑蘋.江季芳.杜俊毅

主題:一群在音樂中失去年齡的人
時間10/12(周六)19:0021:00
地點:有河book(出淡水捷運站沿河走3分鐘注意2樓)

注意事項
*
活動免費,無需報名,活動現場僅供應瓶裝飲料。

*活動現場新書79折。

*開學文化出版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來自於臺北文山社區大學寫歌班學員初試啼聲作品集。

一半的內容,帶點KnowHow性質,放在Part I:從音樂知識解放到新民歌運動之願Part II:從寫一首歌到一個樂團的成型的十幾個篇章裡,娓娓道來先有一個專業音樂人埋首在一所社區大學七、八個年頭,慢慢地學生聚攏過來,大家逐漸從一個個只是想寫歌的人,果真一個個地寫出歌來且竟然陸續站上舞台,讓自己的心聲轉為歌聲被聽見的過程。

另一半內容,收放在Part III:歌,以及寫歌的人,由詞曲創作者自述走上創作之路的故事與自選歌曲創作背景。

把素人學生推上前台,成為亮點,自己選擇隱身於後台、舞台下、錄音間,指導老師顏志文以這樣的行動,隱隱昭示一個新的音樂時代的來臨。

唯有素人,唯有心思單純的人,得以聽聞天籟,得以上達天聽。

僅以此書,迎接素人時代。

作者介紹:

《素人音樂創作革命》,是一本有二十多位作者的書。

他們寫歌,他們編曲,他們玩樂團,他們只唱自己寫的歌。

在這些素人創作者質樸無華的外貌下,擁有著一顆顆珍貴的、嚮往純粹之心。他們的背景貌似多元、來自八方四面,但看穿了便不難發現,只有某些特質的人,才會長久地留下來,並相互結為莫逆。

◎黃淑蘋住在淡水多年,是這場分享會的當然講者與歌者。

寫歌以來,她擁有十多首作品,

這回在 有河Book 的分享會,

你將會聽到她以 中文、客語、閩南語、德語的創作歌曲,

並以此串連起的生命故事。

◎江季芳的工作是會計,總覺得無法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跡

開始寫歌後,感悟到人生雖短暫,音樂能永流傳。

希望自己的生命活得精彩、活得快樂,也能留下一些好聽的作品

期望未來寫出「歌詞少、和弦簡單又好聽的歌曲」,讓人聽了會心情平靜愉快,對社會有正向效應,也期待自己的音樂影響別人、帶給人歡

 

◎杜俊毅在學生時多次嘗試寫歌失敗,早已自我認定是個不能寫歌的人,當他參與了文山社大的寫歌班課程,重拾了中斷三十年的吉他與歌唱。

完成生平第一首創作後,隨後他寫出一首紀念媽媽的歌,把18年來對媽媽的思念與感懷,傾洩而出…….

◎一群在音樂中失去年齡的人 黃淑蘋


在創作上「Be Yourself」堅持做自己很重要,不要害怕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雖然感情的表達也可能過猶不及,但寧願先over一些些,再慢慢回到剛剛好的狀態,別忘了善用自己的人聲樂器,用自己獨一無二的嗓音,來表達活在當下的自己。

人生如戲,我們是一群在音樂中失去年齡的人。

寫歌的時候,忘了我左眼的黃斑部病變;彈吉他的時候,忘了我的五十肩仍未痊癒;唱歌的時候,忘了喉嚨老是又癢又卡痰;演出的時候,忘了自己已經五十五歲,腦海中出現的是五歲時的我,被父親抱上高高的椅子,為來訪的親友唱那首日語歌「愛你入骨」!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或許都握著一張屬於自己的生命藍圖,當然並不是說不應該努力打拚、挑戰自我,而是在年過半百之後,愈發覺得做任何事都只能適才適性,不能太過勉強,如果能偶爾停下腳步,看看四周的風景,對自己的興趣抱著好玩的心態好好玩下去,幸運的話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那就更是有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偶然在《孤獨的聆賞者:音樂、腦、身體》(Music and the Mind)這本書讀到以下這段話:

「藝術家和我們其他人一樣,內心有各種欲望在競相撕扯。但跟我們不一樣的是,他把每種欲望都變成了藝術的素材,並設法將這些素材加以綜合,形成一種風格--一個人打造這樣一種統合體的過程,堪稱是最深刻、最動人的人間故事。」

謹以這段話和有志於寫歌創作的伙伴們共勉。

◎另類佈施──引人回到音樂最初的感動

董運昌(音樂製作人/知名吉他手)的推薦

音樂是人類文化裡很重要的一個項目,人們可以因之變得偉大,但也可能因而變得渺小。在現實狀況裡,有人因為音樂成功成名賺大錢,也有人因為音樂窮困潦倒甚至精神病態,曾幾何時一個原本美好的藝術變成功利的怪獸,使我們因為它所受的痛苦多於快樂?

把音樂當成生活的一部份,當個聽眾並不難,但要成為一個音樂創作者,享受創作的過程,卻不被它的功利面所影響,卻是一件不易的事。顏志文老師在專業領域多年,接觸過多少人事物,看過多少浮沈,以其經歷之豐富卻能回到音樂的初衷,一張紙、一支筆,讓我們回到音樂最初的感動,驚喜於自己原來也有創意,這是很偉大的佈施啊!

◎關於歌-《為自己寫歌》,重現“歌”的原貌

顏志文/山狗大樂團總監

歌謠創作在各種音樂類型中對音樂理論知識的仰賴較低。

不會讀譜記譜、無法辨識音程、對音階所知有限、不知和絃進行如何運用…等,仍舊可以依賴直覺創作出悅耳動聽的旋律,旋律是歌謠最重要的骨幹。事實上有一些專業歌謠作者是不會讀譜記譜的,他們用錄音的方式把創作直接唱出記錄下來。

文山社大寫歌班最特別的意義,是在課程的參與中,喚回原來具備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創作本能,並透過具體的創作成果,開啟了對音樂想要更深入了解的興趣。因此許多學員開始學習樂器、渴望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成立樂團、互相琢磨如何能讓演出更好…

相信許多學員已經把寫歌融入每天的作息中,這對一個人的小小改變,看來像投入一個新嗜好般的活動,事實上已深深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而這影響是正面的。

音樂原來是上帝賦予人的本能,應該像每一個人的話語能力一樣,想要表達時便能透過話語傳達出來。“歌”是音樂性的話語,它能讓我們的表達更為深刻動人,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每個人的生命隨著時間的軌跡向前移動,每分每秒不停刻劃我們的喜怒哀樂,照片、影像、文字…為我們的生活點滴留下見證,“歌”不只是獨特且難以取代的記錄方式,歌對心靈的撫慰作用超越所有其他。

但在商業的操作下,“歌”已脫離它的本質甚遠,多數人會認為歌就是娛樂、表演,若沒市場價值,歌便無存在價值。但「寫自己的歌」班級學員無意間所投射的「為自己寫歌」所發表的作品,卻讓我們彷彿看見這消失許久的“歌”的原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n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