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13.03.24 (周日) 14:00~16:00
地點有河book(出淡水捷運站沿河走3分鐘,注意2樓)
主題這本書裡沒有被收錄的那些邊界
主講者阿潑(本書作者)
與談人蔡博藝(《我在臺灣,我正青春:第一屆陸生來臺求學記事》一書作者)
* 這是阿潑在台北最後一場公開分享,所以講題要「獨家」。
* 活動免費,無需報名。現場僅供應瓶裝飲料。
作者簡介

阿潑


六年級生,本名黃奕瀠,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NGO工作者,現職為媒體工作者。將社會當成一個「田野」來觀察,尤其對文化議題感興趣,喜歡自學亞洲各國語言。渴望了解世界,喜歡自助旅行,總是發揮人類學家精神賴著當地人聊天,以「是否和當地人同桌吃飯」作為旅行成功與否指標。

曾著有《看不見的北京》。部落格是「哈囉~馬凌諾斯基」,臉書專頁為「島嶼無風帶」(www.facebook.com/anthropojournal)。


與談人簡介

蔡博藝

一九九二年生。老家在甘肅蘭州,成長於浙江湖州。中學時曾來臺環島旅遊,細細的感受這裡吹過的每一絲海風和溫情,燃起了對於臺灣的喜愛。時隔一年,教育部開放陸生入學,因緣際會之下,她暫時擁有了四年島民的身分,進入淡江大學日文系就讀,目前擔任淡江大學陸友會執行秘書。



本書簡介

「我恨旅行。」
而我熱愛衝破我門和他們的邊界線,
從東亞各國回望台灣。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西方的文化點滴,
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
這些離台灣這麼靠近的國家,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
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
而只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出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家的精神,
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
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
台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台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
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38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
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板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
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
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
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
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出認同為何困惑的答案。

「印尼華人幾乎不搭火車、巴士,他們只搭飛機。在他們的想像中,這些便宜的陸路交通工具滿是危險,又因為沒搭過,恐懼更被無限放大。但實際上不然,從雅加達到萬隆的『恐怖火車』,卻擁有空中巴士一般高級享受。沒有他們所說的壞印尼人。」這類刻板印象與文化偏見的打破,書中比比皆是。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台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作出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出了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

而這些邊界,在當今的社會與人心之中,始終曖昧地作用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entin.lin 的頭像
    quentin.lin

    隱匿樂多

    quen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