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是一本情書吧!一本窖藏18冬,醞釀500天,關於失去與尋找的情書!
台灣出版史「首次」完整紀錄金枝演社劇團美學&文化脈絡&生命歷程故事之全心力作!!
林懷民、黃明川、紀蔚然、蕭青陽、張四十三、黃淑文、吳耿禎等名家一致力薦;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社、台灣醒報、蕃薯藤、鳳凰網等媒體同時狂推!2011年冬,《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鄭重推出!!!
時序回到1993年春,兩個對表演執著的傻子,用一張A4影印紙寫了戲劇符咒,拐騙一群傻子探索生命,在一間名為「人性空間」的角落,就這麼搞起了戲,當時,這群人連劇團叫什麼名字都不清楚,後來,有了一個俗得很到味的團名—「金枝演社」。
18年來,金枝演社演過鄉野廟埕、古蹟、廢地、高樓頂、穹蒼下,也走進了國家劇院殿堂,儘管團裡多少傻子上台下台,但不變的是—搬演著這塊土地生命的悲歡離合。最終,化為觀眾心中永難忘懷的悸動與幸福。18年後,金枝演社將這超過6,500多個日子裡的感動與回憶,悉數記錄在《難忘的心愛的人》之中,作者葉子華參與劇團演出前後逾6年,所有的歡笑與淚水,一次地、頂真地、詳盡地燦爛呈現!
[至情分享] 自在且好玩的入戲太深 / 吳耿禎
有一種藝術的存在凌駕於普世認定的美感之外,它像一朵兀自生長的奇異花朵,任何的品頭論足都顯得有點多餘。它自成一格,不太需要被收編歸類,不被框架。
金枝演社的精神如是。而也不只如此。
《難忘的心愛的人》這一本由團員葉子華娓娓寫來的有情之書,提供了認識金枝演社更豐富面貌的機會。書中許多篇章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某種「多重之眼」,也像一個演員的精神分裂之語 ─ 在她書寫爬梳自我內在之餘,又試圖整理劇團的文化脈絡。她從研究所學生入戲成為演員,又回觀王榮裕二哥的創團故事與成長歷史。也因為她如此坦誠與樸實的記述,讀者得以共鳴,一起參與人生的難題。
讀著這本書的同時,你彷彿跟著子華遊歷了一次金枝演社的台上台下灶腳佛桌,也順便認識了「老爺」,對天上的謝月霞女士招手微笑。
二○○六年我大學畢業,旋即因為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流浪中國陝北,回台灣之後我開始變成一個「浮浪貢」,沒有進入一般公司或事務所工作,背負著從高中自立以來的貸款,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然後我看到一個充滿夢想與活力的地方 ─ 劇場。也許是大學所學建築系的嚴謹思考與責任感的沈重,劇場的天馬行空讓我得到一種暫時的精神解放。
我因緣際會做了一些舞台美術,也參與過大劇院的舞台工作,我著迷於劇場實現日常生活之外的不可能。於是二○○七年我接到金枝演社的戶外環境劇場《仲夏夜夢》的舞台設計機會,那是台北多雨的一年,也是我後來一頭踏進藝術創作的前哨站……
我騎著小五○機車來去六張犁住處與劇團淡水窩。北投子大樹下下車拐進一巷弄小路,轉接著彎曲的田園小徑。排練場的狗兒搖著尾巴來迎接。大雨下著,雷電交加,我在大度路上差點被雷打。二哥王榮裕在排練場的門上用書法寫著,「啊表演藝術,傳心不傳法」。我第一次跟著團員們一起晚餐,還有難忘的王阿母的雞湯。每當我看著團員們一起化妝的時候,莫名有一種久違的家的感覺。我那時十分羨慕團員們這樣戲班底的生活。團長的兒子王品果東奔西跑,是劇團裡奇妙的化學作用。行政總監蕙芬姐掛心著我經濟狀況不佳,也交付我製作《浮浪貢開花 Part 2》之道具。
難忘一夜於淡水小白宮外草地排練,雨勢愈大而排練暫停,大家紛紛躲進小白宮避雨,《仲夏夜夢》導演施冬麟獨自在雨中跳起了一段舞蹈,他是那麼自然的用一種巫語在跟天地對話。環境劇場的天候應變有時也像農民看天吃飯,演出順從天意而延期。
而後,我便前往金山朱銘美術館駐館創作,至今一晃眼,回首感念劇場的包容與金枝演社曾經給予我一個家的感覺,無與倫比的台灣在地經驗。
金枝演社是台灣少數支付團員底薪的劇團,創團藝術總監王榮裕的用意是想要好好栽培團員,真正營造一個戲班子的家。團員們練就一身上山下海的功夫,全身熱愛投入於劇場創作,他們十分在意整齣戲的各個細小環節,舞台的組裝搬運拆台,他們也一起同心完成,這是我在其他劇團少見的。團員們每年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砥礪心智,從民間的信仰一步一腳印體現台灣的生命力,雜技、花鼓藝陣、歌仔戲、太極導引……等等學習,發揮於舞台上,能融合多元文化,卻又消化成為金枝自己。
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你不只看見一個演員在台上台下如何下功夫,把歡樂幸福帶給觀眾的無敵能量,也會為台灣劇場工作者深感驕傲。
從鄉鎮廟埕前的野台戲《胡撇仔戲─台灣女俠白小蘭》到國家戲劇院演出《大國民進行曲》台語音樂劇,金枝演社的對話場域相當靈活,自由的打破城鄉之間的隔膜,劇本以台語文為基調,擄獲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從早期的實驗嘗試到「找到自己的自在呼吸」,金枝演社的作品風格特異鮮明也平易近人,還記得朋友跟我說過的一段觀看《浮浪貢開花》的感動經驗,開演前他在觀眾席上看見一對母子,兒子是智能障礙者,母親對兒子安撫著說「等一下呴,等一下阿才出來你就笑了喔。 」朋友感動地對我說,一個劇團能有這樣的觀眾,何其偉大。
如書名的副標定調,葉子華從胡撇仔戲的脈絡定義金枝某部份的表演美學,而我卻又覺得或許金枝演社在這個時代完成的意義尚未論定,它可以自由的成為不需要被定義的「 」。
------------------------------------
[作者簡介]:
我喜歡旅行,占星分類上說雙子對生命總是好奇,這樣說來性格與出生剎那遠方星宿排列是有些關聯性的。
自幼行游於台南烏山頭鄉村林野間,18歲堅持到台北,拎著母親特意至棉被行「打」來的被子及簡單行李隻身北上讀書。生命的行李日益堆疊,我的世界在台北城裡膨脹長大。
大學唸的是台師大特教系,大二時發覺自己不想也不適合當老師,但問我真正想做什麼?茫然。於是繼續做一位特教教師。沈潛多年發現自己突然想學表演,決定戲夢人生,加入牛古演劇團。
2005年考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2006年加入金枝演社,展開日夜世界分離又連結的生活,白天教書,晚上學表演,甚至後來有機會隨著劇團到處演出。我的旅行因著金枝演社的流浪戲班越走越遠,越走越深行入心底。旅行,帶來能量的匯聚轉換。
與金枝演社共行的旅程,凝結成我人生的精神膠囊,開啟我不同的生命視野。後來的我,越來越喜歡在城市裡、島嶼邊緣、社會期待、家人關注中、職業責任間、自我期許、夢想天空裡…… 漫游著,看世界,學生活。我是葉子華。
------------------------------------
[推薦序文]:
用性命和土地搏感情 / 黃淑文
活到這般年歲,若是有人問你:「你是偎叨來?你是啥米款人?」或者「你的性命攏是花去叨位?」不知你會如何回答?
或許這一本關於失去與尋找的情書,一段動人的劇場尋夢之旅,可以幫助你梳理記憶的紋路,撥開自我的硬殼,回到心靈的原鄉,找到自己的答案。
全書分成兩條感情的軸線,一條是作者子華因為失戀而想把討人厭的自己丟掉,寄生於別人的身體去演戲,卻誤打誤撞一腳踏入金枝演社,經由劇場的磨鍊探索,終於明瞭「即使重新來過一次,他仍會走上一樣的人生,不管別人怎麼遺棄他,或者他怎麼遺棄別人,他仍然不會成為自己以外的任何東西。 」
另一條感情的軸線,則以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為主體,敘述王榮裕從憎恨演歌仔戲的母親,厭惡自己在戲棚腳長大,到日後挖掘母親留給他的戲劇養分,以胡撇仔戲活潑、自由、直率的調性,一步一步發展出金枝演社獨特的表演風格。同樣的「失去」與「尋找」,子華一邊浸潤其中觀看自己,一邊跳脫劇場之外成為觀看者,娓娓道來金枝演社從草創到茁壯的心路歷程,讀來真摯動人,讓人忍不住掩卷落淚。
我想,書中最寶貴的,不僅僅是一個演員走入劇場經歷生命的洗禮找回自己,更感佩的是,受歌仔戲乳汁哺育成長的王榮裕,將自身生命的觸角深探母體文化的底層,尋找從台灣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表演形式,找到台灣人的個性,台灣人的歷史。他在回歸母親謝月霞懷抱的同時觸摸到土地的心跳,找回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文化的根。
承繼母親野台戲的精神,為了把觀眾重新拉回戲棚下,找回劇場在地的生命力,在書中我們也看到王榮裕顛覆制式劇場,用性命和土地搏感情,讓團員走出劇院進入龍蛇雜處的夜市,以落地掃的野台形式演出《胡撇仔戲─台灣女俠白小蘭》;選擇廢置的舊酒廠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不僅自己睡在沒水沒電、長滿雜草、堆滿砂土垃圾的廠房,還要求演員每日輪流清除砂石,和演出的廢酒廠產生親密的感情連結;九二一大地震,王榮裕更帶領團員以卡車載運著「流浪舞台」,集體住進居民臨時搭建的貨櫃屋,協助災民重建並在各鄉鎮義演;近年來更是結合淡水古蹟滬尾炮台演出《山海經》,讓夜風、星光、明月成為戲中的一角,並和演員同步呼吸同步對話,不僅叫好叫座,也打破劇場與觀眾的隔閡,以肉貼肉融入土地的親和力,發展出會呼吸,會流動,從土地裡長出來的劇場美學。
金枝演社是台灣少數以台語創作(帶著祖父母腔調說話),演出現場不時出現三代同堂一起看戲的現代劇團。雖然王榮裕刻意以誇大粗鄙的性格塑造人物,但我認為從《群蝶》無所不用其極揭露人性的醜陋,到《浮浪貢開花》極盡所能的故意形塑一個表面無所事事,卻很能享受生活情趣的小人物,王榮裕真正關心的是人的本質。這是他經歷生命種種的淬練「繁華落盡見真淳」之後,有自覺的選擇這樣的小庶民,突顯金枝的表演風格。
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這樣一個可以拋去禮教束縛,釋放內在捆綁,讓生命擁有更多選項的「浮浪貢」,其實活得更像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情有淚有人味的人。金枝上演的主角往往只是一個如此真實的小庶民,這個小庶民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過去的時代拉扯,曾把我們炸成碎片,但金枝不控訴分裂,卻用溫情的理解為我們縫補時代的創傷。王榮裕企圖拋出的其實是新的台灣價值,不分你我,不分族群,自由自在的「樂暢」哲學。
把劇團當作戲班,帶領金枝這個大家庭,王榮裕認為「每個人都要認真的玩,玩出生命的新價值,就可以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 」金枝演社一路走來有今日的成就,除了靈魂人物王榮裕之外,背後還有一路相挺的生命伴侶,製作人兼編劇游蕙芬,以及優秀的演出團隊。這本書雖是子華自我追尋與感情的投射,卻也是第一本以專業的理論,完整剖析金枝演社每一齣演出劇目的戲劇專書。
誠如書末王榮裕告訴子華:「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攏是你用性命換來的……」,恐怕也只有在這樣的戲班家庭長大,隨著王榮裕用性命和土地搏感情,踏踏實實的愛過、哭過、活過,才能像子華寫出這麼至情至性的文字,獻給金枝演社也獻給自己吧!
[作者自序]:
有情之書,機遇之歌(part 1.)/ 葉子華
如果要吟唱一首我自己的機遇之歌,我想那曲調大致是清囀愉悅輕透著幸福感。怎麼也沒料想過自己與劇場產生了某種奇特的關聯性,而這關聯性的強度,如同暗夜裡孤立海崖邊固定節奏發出亮光的燈塔,讓我沈浮於內在掀起的濤天巨浪裡,仍看得見泅游的方向。如今,我安全上了岸,理好衫衿與心情,藉由書寫將心境清掃整理一番。至於未來怎麼走,我還不清楚,但我將哼著歌散步前往,或許下一個生命目標就在巷底綠藤白牆後。唯一確定的是白牆後的種種可能樣貌,不再使我畏懼裹足不前了。
二○一○年初夏時節,我的碩士論文將結束完工之際,忽然獲知論文將有機會走出國家圖書館的論文藏書閣,心中五味雜陳,雀躍想著怎麼會有這般的好運氣,只是隨之源源撲捲上身的是密實難排解的壓力。揣拽兩極化又肩併肩共存的心境,不停思索著論述性的學術論文如何成為一本引人輕鬆流暢地認識金枝演社的書籍,我該用什麼切入點呢?沒什麼獨特想法,隱隱浮現的約莫是寫出我眼中所聞問知曉的金枝演社。於是,我不時往來於論文與幾年來為了表演、為了論文、為了自己的日記裡,看著寫著轉著,情景、聲響、味道、話語穿梭沈落浮游於腦海。微妙的感覺。彷彿揪看身在遠方的戀人,即使我與他之間的距離無法再縮短,即使時機引我必須於此站下車,但當文字於電腦螢屏上紛然落下,一切看來仍然密紮紮的油綠植滿心頭。
我想,這是一本情書吧!一本關於失去與尋找的情書。或者我可以稱它為一本有情之書。
情書的書寫鋪陳單方面的綺想貪戀,義無反顧式的文字堆砌,相當主觀。羅蘭巴特說情書發散著自身與對方連結的需求,如慾望期待著回音般殷切。或許早於論文題目確定的剎那,我已發出這小小的訊號,一種期待對方發現「我懂你」的訊號。我想關係裡,不論是親人、朋友、情人、同事……,所有生命會遭逢的人際互動所重視的質素裡,若整理列出個排行榜來,「理解」大概會出現於前幾名的席位上。只是對於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我們能理解多少呢?如果對自己的理解都可能僅如冰山一角般淺薄,米蘭昆德拉說人一旦執起筆來,就開始將自己轉成世界。這個世界是個自我又獨特的世界。所以我執起了筆,寫下我所認識的金枝演社及來往穿梭其中的身影,建立我腦海裡所理解的金枝演社世界。事實上,也僅止某個片面真實的金枝演社,以及我以為它在我的小世界裡引發的種種反思與改變。因此,我想這可能更接近於某種程度的自我揭露。這本情書的書寫對象竟吊詭地不只是我的戀人,還包含每一個經過時可能翻閱的人們。而不論書寫對象是誰,因為揭露而來的不安感與時俱在。但或許妥適排解掉這不安正是我人生裡必須經過的歷程。
某一任情人這麼告訴我,他說每一段感情都帶來一項功課,我們得運用上一次功課裡學到的東西,於現存關係裡用心完成眼前的本份。回想我與金枝演社共同生活工作的歲月裡,的確學到了不少,調整了許多,也可能不多不少正好是我當刻所處境地需要的份量。這本情書裡所留下的刻痕,即是我這一向以來因它與我的互動關係裡所明白體悟的種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