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7年1月19日(週五)PM 8:00
地點:有河book
主講人:阿鈍每次我要「討論」別人的詩之前,就先感到一陣羞慚。首先我從不讀詩評,我永遠搞不清楚大家說這一首詩裡的語言操作和音韻節奏等等是怎麼回事。雖然我寫詩,但我只是寫而已。就像我活著,但我對這世界的接收機制,是一團無法言說的模糊,雖然那也確實是一團,鮮明的光。
我必須坦承,雖然我手上有鴻鴻以前的詩集,但是我一直沒有好好地讀過。所以當我第一次見到鴻鴻,在詩歌節的座談上,他問我們喜歡的詩人是誰的時候,在座的三位寫詩人沒有一人提到他,唉。
不過現在不同了!自從我讀過了他的《土製炸彈》之後。然而,我應該怎麼來訴說我心裡被引爆與破壞的種種呢?????其實,我也沒有想太久,很快地我就決定要用最偏執、最井蛙、最摸象、最管窺的方式,單純地訴說。
讀完了《土製炸彈》之後,我突然有了一種頓悟!!我發現我喜歡的詩人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我是拜服於他們的年老,比如辛波斯卡,比如波赫士,比如艾略特,比如孫維民。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在我心裡仍殘存著的某個兒童,就像是找到一個有趣的玩伴似的,不由自主地被他們給吸引與打動。雖然我和他們都愈加地老去了,然而愈老,一起玩的遊戲(指閱讀)卻可以愈加親暱、愈加幼稚,甚至愈加不堪。這些詩人,比如鯨向海,比如顧城,比如海子,比如夏宇,最新發現的一位則是鴻鴻。
讀到鴻鴻這首詩的時候我哭了,雖然有其他的詩我也很喜歡,但我決定完整抄寫這一首詩出來:
《地下鐵巴哈》 ◎鴻鴻
從琴絃上飛濺的
那是巴哈
把乘客從隆隆的噪音中喚醒
但是那夾著提琴的下顎
並無表情
他坑坑疤疤的臉
他舊了的法蘭絨襯衣
人群上下他沒有停止拉奏
就像從前
玩伴遙遠的遊戲聲未曾讓他分心
當他面對老師的鋼琴
當他專注地不拉錯一個音
何嘗留意窗外的陽光偏 偏 偏移
變成了閃爍的招牌
而他也老了
中午沒吃完的麵包 和軟帽一起塞在口袋裡
巴哈一圈一圈刷洗我們的年輪
那個緊挾購物袋的婦人
曾經是喜歡蒐集明星畫片的女孩
那個打盹的上班族
曾經是喜歡爬圍牆的男孩
那個研究地鐵站名的老人
曾經想要拯救全世界
那個不停跟手機抱怨的學生
曾經在五歲生日那天吃到冰淇淋而願意停
止長大
我看見一車廂的孩子
朝下一站奔去
他們知道下一站是哪裡嗎?
在這時候
在巴哈的音樂中
沒有人在乎
然後音樂結束
然後演奏者掏出軟帽
然後那個緊挾購物袋的婦人
掏出兩個硬幣
然後大家靜靜看著軟帽在面前晃過
然後
車門開了
他走下去
換了另一節車廂
開始拉奏
他坑坑疤疤的臉
他舊了的法蘭絨襯衣
人為什麼讀詩的時候會哭?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然而大多數的時候都只是因為,這是一個被艾可歸類於較低等的「經驗型讀者」的關係。我當然也是這種低等的讀者。
我只能說首先這首詩似乎簡單然而精準地寫完了這個提琴手的一生!它不灑狗血,沒有出現激動的語言,也沒有驚嘆號,然而當整個車廂裡的人從巴哈刷洗著的年輪中逆向回朔到童年的時刻,我整個人也像是被一枚結實的驚嘆號打中了腦門!於是我也順著這首詩的年輪回到了童年種滿了龍眼和木瓜,野貓來去的庭院裡;回到了阿嬤幫我洗完澡之後擦上香香的痱子粉的搖籃裡。詩裡面有人不愛跟同學玩而獨獨跟隨著老師的鋼琴,他太專注於音符了,沒發現到教室外的陽光已經變成了閃爍的招牌,沒發現到自己已經老了,他只是拉著提琴。另一位蒐集明星畫片的女孩如今理所當然成為手持購物袋的婦人;另一位爬圍牆的男孩理所當然成為打盹的上班族;另一位想拯救世界的男孩成為喜歡研究地鐵站名的老人;為吃冰淇淋願意停止長大的男孩,當然成了手機黏在嘴巴上面的學生......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想到:那麼作者呢?是否已經從封面上那一位令老師頭痛的頑皮男孩,變成了抒情詩人?如今又變成了製作土製炸彈用以反抗生活的詩人?就像詩集的前哨詩:
一個孤兒敲碎奶瓶
做土製炸彈
那麼,以後又將變成什麼呢??
而我也喜歡作者在這首詩裡的退位。這或許表示了更為高超的寫作的態度?或許表示他不再甘於做一位「經驗型作者」?(雖然在我也喜歡的《流亡》、《孩子與詩行》、《所愛》裡面,又透露出稚氣、任性,孩子般自我消失的焦慮),也或許表示了,自我退位之後有更多的可能?譬如辛波絲卡的一首詩《一個女人的畫像》,詩裡描述的那一個女人,眼珠有時藍有時灰白,既陰暗又活潑,與他同眠彷彿露水姻緣又彷彿一生一世,願意生四個孩子,不生孩子......這個女人不是一個個體,而是全世界所有女人的合體,鴻鴻的這一節車廂也是一樣。每個人在這合體裡面各自認領與書寫了不同的自己。而詩人筆下書寫的一個簡單的故事,就像我們手上僅能觸摸到的一小片大象,然而這一小片,或許也正如孫維民寫到的:「由於承認此書描述現世的部分無誤,我揣想它所揭露的其他國度或者也是真的。」
因此(?),我們也不能忘記,這首《地下鐵巴哈》是被歸類於「伊斯蘭花頭巾」裡,和其他我也喜歡的《流亡》、《凡城的貓》算在一起。
另外,我也要節錄詩集後序中我很喜歡的一段:
「從前我對詩的喜好,往往來自文字、音韻牽引出的朦朧美感,一種抒情氛圍。而今我以為,這種氛圍掩蓋或避開的,遠比其所揭露的多。理應對裝模作樣的人世進行「冒犯」(或者文雅一點說,「探索」與「挖掘」)的文學,卻順服了自身的成規,形成另一種裝模作樣的「詩意」。這樣的文學,也只是鼓勵讀者繼續沈湎在世界的一致性當中。德語詩人Erich Fried即以〈現狀〉一詩指出:
誰想要
世界
像它現在的模樣
繼續存在
他就不想要
世界繼續存在
我發現自己已經沒有藉口迴避。一如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所云:「人長大到某一年紀之後,再沒有權利如此天真、膚淺、無知、健忘。」詩人誓言發掘事物的隱密靈魂,但若對怵目驚心的現象與問題都視如不見或無力回應,詩也終究只能如大多數人(包括詩人自身)所認為的,不過是人生的裝飾品而已。此刻,我並未覺得詩不可為,反而覺得詩更形重要。寫作不是為了添加世上原已車載斗量的文字,而應以更精簡的方式直命要害,終結這些繁縟的夾纏。因此,比起那些瑰麗優美的辭藻,我寧願回頭學習詞不達意的小學生作文,後者至少更直接地面對他所感受到的真實。」
又,關於上面提到的小學生作文,詩集裡面有兩首詩直接使用了:台北縣某國小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考試之國語試題,以及,會議討論提綱。尤其後者很令我吃驚又好笑,但我毫無異議相信:《文化論壇討論流程建議》是一首絕妙好詩,而且是一首絕對酸辣的諷刺詩,毫無情緒的字與字之間,似乎有笑聲出沒,它們在恥笑著讀者:看吧!看吧!你每天要開幾個會?但是除了打哈欠和抱怨之外,你是否還保留了一隻清醒的、童稚的眼睛(黑眼睛?),可以在惡臭與炸彈的廢墟之間,看見一首詩的存在呢?哼哼!
呃,於是在事已至此的最後,就讓我這個抄詩小童再來抄幾首詩,當做這篇亂七八糟讀後感的結論吧:
《文化論壇討論流程建議》 ◎鴻鴻
十分鐘
一分鐘
提醒
一問題
十分鐘
剩餘
一分鐘
提醒
五分鐘
剩餘
一分鐘
詢問
補充
補充
至多
結語
舉牌通知
茶點在右,洗手間出門向左
第2頁,共2頁
*全文係依序摘自一次會議的討論提綱。
=======
《流亡》 ◎鴻鴻
我住在別人家裡
呼吸別人的空氣
穿別人的衣服
讀別人寫的書
寫別人出的試卷
走別人開的路
別人給我錢花
別人走進來翻我的抽屜
我分享別人的愛
我信仰別人的神
在選舉日
我投票給別人
是誰在保護我
是誰在評判我
是誰在我的夢裡
用別人的語言清洗我
我就是別人
不然
每個人都是我
在別人的喧嘩聲中
在別人的垃圾堆裡
用分明是別人的腦袋
思索著自己的問題
=======
《凡城的貓》 ◎鴻鴻
凡城的貓啊
請給我一雙和你一樣的眼睛
一眼是荒山,一眼是湖水
一眼澄黃,一眼湛藍
一眼燦爛,一眼憂鬱
一眼君臨天下,一眼謙忍卑屈
一眼堅定執著,一眼搜尋誘惑
一眼凝視殘酷,一眼慷慨溫柔
一隻眼鑽石,一隻眼烈酒
凡城的貓啊
為何你可以那麼安靜
面對分裂的人間、錯位的宇宙
平衡行走
也許只有和你一樣的眼睛
才能對一切習以為常
才能同時微笑並且悲傷
才能同時熾熱而保持冰涼
敏感洞察又可免於瘋狂的眼睛
凡城的貓啊
請給我一雙
*凡城Van位於土耳其境內,凡湖之旁,產特種白貓,兩眼殊色,一藍一黃,晶瑩澄澈,引人眩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