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閱讀:隱匿<我不知道辛波絲卡>,發表於開卷。
隱匿的辛波絲卡 /隱匿
無疑的,在讀到辛波絲卡以前,世界是更為朦朧的。
在這個資訊爆炸、追求效率的時代裡,整個大環境都是錯亂的。如果有人想培養獨立的思想,從他人的價值觀中掙脫出來,並不容易。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滿懷著對世界和自己的疑惑,我開始轉往他途,渴望著讀詩和寫詩,沒想到卻差點就陷入了更深的迷霧裡。因為當今的詩歌環境也是錯亂的,詩變成一種菁英的文體,遠離生活,和大眾沒有關係。
直到我較為大量地閱讀辛波絲卡之後,真的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各種讀詩後的狂喜和平靜都告訴我:過去的我並沒有錯!詩可以不是雲霧飄渺的,詩應該是掀開重重迷霧的那隻手!眼前景物彷彿重新被陽光照亮了!但其實陽光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視而不見而已。
事實上,辛波斯卡也經歷過這些迷惘。她說自己小時候對世界並不感到好奇,等到二十歲的時候,甚至對一切都可以接受了。可是後來卻產生了變化,辛波絲卡對世界越來越感到驚奇,也因此她可以不斷地寫詩。這變化是怎麼產生的?中間一定發生過什麼?可能是災難、惡運,政治迫害或者婚變?有一雙始終被世俗模糊了焦點的眼睛,終於覺醒,她張開雙眼,不僅看見了國王的新衣,並且勇於指認出來。
說起來或許並不新奇,但也不容易。必須要非常堅定,但也要足夠柔軟。必須要冰雪聰明,又要有足夠的傻氣。要在徹底理解寫作只是虛空和捕風(聖經傳道書)之後,卻又甘願花費一生,來做這徒勞無功之事。
當然我也思考過,辛波絲卡的洞察力為何如此深刻而強大?好像她真的擁有一雙我們沒有的眼睛?但是明明她描述的那些事,我們也身在其中,我們甚至都曾模糊地感覺到,只是無法清楚表達,因此才會對她產生強烈的共鳴!她是怎麼辦到的?我想來想去,後來得到一個暫時的答案:她把自我從詩中隱匿了。
好像那個在詩行間徘徊的「我」礙手礙腳,讓真理無法順利前進。好像那個巨大的「我」就是一個路障,讓人無法看清眼前的風景:「我即是我自己的阻礙」。她還寫過一切都是借來的,我們的肝和胃、手和腳,都必須歸還,我們負債累累。甚至就連外貌她都要否定:「我把美貌當作是自己的」。當她看著一張包含自己在內的大合照,她並未像多數的女作家一樣,急著描述自己在人群中的美貌,相反的,她說她的頭顱和別人一樣,一點都不特別。在她的詩作中,我找不到一滴為自己而落下的眼淚。
我想正是這樣一位詩人,才能對世界之大感到敬畏與驚奇!也才能達到這樣的詩的高度。然而那個位置並不崇高,有時辛波絲卡把自己放在比書寫對象更低的位置,有時放在很遠的位置,有時從小蟲的位置、有時從一根草,有時從外太空,但是不管書寫時她在哪裡,她都曾經深深地進入過她描寫的對象裡面,經歷過生與死,而後退出。
如此說來,這個工作真不容易!所以辛波絲卡說:「艱鉅的任務總是找上詩人。」而今她終於可以休息了,我為她感到歡喜,感謝她留給我們這麼多好詩,直指世界的核心,而又充滿幽默與溫暖。我心滿意足,臉上灑滿了淚水與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