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5月3日(週日)15:00~17:00
作者簡介:蔡政良(Futuru)1971年生,個人認同流動於新竹客家人與台東阿美人之間,生活方式如同在寫作一般,一連串的逗號、頓號、驚嘆號與問號勾連起他的文章。喜歡旅行、電影、閱讀與各種戶外活動,興致來時也喜歡作菜。帶著點放蕩不羈的形象與行事風格,許多朋友皆稱其為瘋子。曾為河左岸劇團成員與科學園區半導體公司訓練副理,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以及民族誌影片工作者。紀錄片作品包含《回來是土地肥沃的開始》(2001年)、《阿美嘻哈》(2005年)等,目前正在拍攝《從新幾內亞到台北》紀錄片。地點:淡水有河book
主講者:蔡政良(本書作者)
特別來賓:姜聖民(圖騰樂團主唱)
活動免費,歡迎參加
※活動現場新書《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一律86折
附錄:馬嘎巴嗨的石堆 ●蔡政良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這本書,基本上在描述1994年到2003年間,我與都蘭的阿美族人之間所發生的故事。
從1994年誤打誤撞地進入都蘭部落一直到現在,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開始問我:「你是哪裡人﹖」;「你為何不去改回你的原住民名字﹖」;或者「你到底是不是原住民﹖」等等問題。甚至有認識十幾年的原住民朋友直到上個月才驚訝地發現我原來不是阿美族人。
一開始,為了不要每次重複地回答這些問題,我開始在我的個人部落格上,紀錄下我與都蘭相遇的故事與歷程,以當又有人問類似問題時,我可以請他們直接看我的部落格上的描述,便可以理解我的「身份」問題。當這些文章逐漸累積到一個階段之後,之前看過《阿美嘻哈》這部紀錄片的玉山社編輯希望我能夠繼續完成這一個故事集結成書,可以讓更多人透過文字更進一步理解都蘭的阿美族生活。
當初接到出版社的邀請到決定將這本書出版之間,心裡頭其實有點掙扎,最主要是在這近十年來,都蘭這兩個字,不管在原住民界、文藝界、音樂界、甚至是新聞界等範疇,名氣越來越大,似乎成為一種抽象符號的存在,例如「東南海岸還保持嚴謹年齡階層制度的阿美族大部落」、「藝術創作者的天堂」、「才華洋溢藝術家的聚集地」、「流浪者的故鄉」、「修行」、「環保」、「治療在都會所遇到心理創痛」、「美麗的休閒好去處」,甚至是都會文藝青年「賭濫(都蘭的諧音)」主流的投射等等。我擔憂這本書的出版,只是更增強了「都蘭」作為一種抽象符號存在的虛幻性,如同一位都蘭的阿美族姊姊時常在跟我聊天時,提及到擔憂都蘭部落的發展,會被消費成一種空幻的名氣而已。
其實,以上描述到關於各式各樣對於都蘭的想像,不僅僅是抽象的表象符號而已,裡頭所包含的各種人、事、物,都有相當複雜、深厚且交錯在一起的肌理,總是活生生的生命故事所交織而成。可是,弔詭的是,這些隱含在內部的紋路,很容易就被蜻蜓點水式的抽象符號表象給淹沒了。
循著這樣的思考脈絡,我後來認為應該繼續把我與都蘭阿美族人的相遇寫到一個階段,忠實地呈現這段故事,撇開其餘的抽象符號不談,至少先將部落中阿美族人,尤其是年齡組織之間的互動表達出來,希望有助於對都蘭或者對阿美族人有興趣的朋友了解都蘭作為一種「很有名」的存在,部落的阿美族人社會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就像我拍攝《阿美嘻哈》這一部紀錄片一樣,透過動態的影像來呈現部分被忽略的都蘭阿美族人生活方式與觀念。
此外,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這本書的出版,也可以透過輕鬆與寫實的方式,讓更多人理解都蘭阿美族人的部分生活面向。人類學家一向自詡不僅在為理解人類為何有如此多樣複雜的文化現象作出知識上的貢獻外,所生產出的知識文本也可以促進各種文化之間的理解。但是,坦白說,許多人類學的知識文本或是民族誌,讀來真是有點「艱澀難懂」。我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書寫這個真實故事,希望能讓讀者像讀一本小說般地,在一、兩個晚上睡覺前的輕鬆時間就可以讀完,透過輕鬆的閱讀,理解都蘭阿美族人生活的部分面向。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我自己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即是感謝那些曾經教導我、帶領我、照顧我的都蘭阿美族親友們,將他們跟我之間的故事留在一本書中凝固起來,也是對他們致敬與表達謝意的一種方式。
最後,對於我來說,人類學,不僅僅是一門探索人類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學問,更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本書,即是我人類學生活方式的一種忠實紀錄,透過這些文字的描述,希望讀者能夠獲得一些關於阿美族社會與文化的知識之外,也隨著我的眼睛與感受,一同領略這個以石堆命名的阿美族聚落中馬嘎巴嗨(阿美語中的漂亮、美麗、亮麗之意)的人、事、物。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誌影片工作者 胡台麗 專文推薦
這本書記錄的其實是Futuru以一顆誠摯和謙虛的心,努力學習成為阿美族真正男人的歷程。從都蘭(A’tolan,石堆之意)萌芽的「人類學家」則是副產品,是人類學界意外的收穫。他所選擇的田野早就成為他另一個家,並在不知不覺中實踐著人類學所標榜的文化參與、學習、理解、尊重與詮釋。——胡台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