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題:詩與歷史---以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為案例

 

時間: 9月15(周六)16:00-18:00 策劃:青銅詩學會   主持、引言人:黃粱(臺北) 自由入座 講談人:孟浪(美國/香港)、阿海(德國)  講談大綱  1  詩歌和歷史的淵源:同一精神文化織體的編織或糾結2  詩歌對歷史的再進入:現代主義詩歌的史詩化---敘事化傾向及其評價3  歷史對詩歌的投影:詩歌的歷史感和深度---當代史問題     詩與歷史的連結如何可能?詩在心靈想像的歷史實存與文本實踐的歷史闡釋之間,如何進行對生命記憶與歷史文本的凝視與超越?詩來自精神性召喚,喚醒一種心靈原在的聲音,重新擦亮蒙塵的記憶與心靈真實,點燃存有之光,具現「心靈與存有」的同步在場,以此逼近心靈想像中的歷史實存。    詩來自精神召喚,而使詩歌寫作的立足點能夠超越與現實對峙的平面,拔高心靈視點,宏觀存有的整體性相,時間記憶破碎的區塊藉由詩性闡發,得以重新黏合成足以對映存有實相的心靈文本,還原人性記憶與歷史真實。這是一項多麼艱難的心靈自我革命與對生命烙印的電擊與再生,抵抗虛無……(黃粱導言)
《詩與坦克》簡介:

書名:《詩與坦克》獨立中文筆會文庫1 主編:孟浪、余杰
出版單位:獨立中文筆會、香港晨鐘書局 出版,2007年1月
這本作品選集中絕大多數的文字,都是中國大陸“正規”出版物媒體和文學雜誌上不可能公開發表的文字,有的已經被關在抽屜裡長達十年、二十年之久。換言之,他們是被迫處於“地下”狀態的文字。這些文字尖銳地展示了在當代中國的政治與文化生態之下,“詩歌”與“坦克”之間尖銳的對立。……
這些作品在真實而誠懇地講述中國人在這個彎曲悖謬的時代生活所承受的痛苦的同時,也講述了漢語被閹割以及自我療傷的歷史──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與我們的生命一樣,都是受害者。這一歷史包容了人的軟弱和卑微、包容了人的冷漠與背叛;這一歷史也見證了殺戮與監禁、見證了抗拒與不服從。(余杰序文節選)

<獄中明志詩> 作者:林昭
60年代上海監獄作者血書,轉錄自《詩與坦克》一書459頁。

生命似嘉樹,愛情若麗花;自由昭臨處,欣欣迎日華;
生命巍然在,愛情永無休;願殉自由死,終不甘為囚。

<普羅米修士受難的一日>節選 作者:林昭
林昭長詩,1960年首發於甘肅省武山縣刻印的《星火雜誌》第一期,轉錄自《詩與坦克》一書465-476頁。

什麼時候,大地,你才能新生,
能夠理解被榨取的命運,
啊!萬能的人類永恆的母親
我胸中澎湃著對你的愛情,
我知道,一旦你開始覺醒和翻騰,
巍峨的奧林比斯將冰消雪崩──

遠遠地,在沉睡的大地上,
暗黑中出現了一線光明,
“火”,普羅米修士微笑地想著,
痛楚、饑渴霎時都忘個乾淨。

那一點化成三點、七點、無數
像大群飛螢在原野上落定,
但它們那麼皎紅而灼熱,
使星月都黯然失去了晶瑩。

這麼多了……好快,連我都難相信,
它們就來自我那粒小小的火星,
半粒火點燃了千百萬億處,
光明,你的生命力有多麼旺盛,
燃燒吧“火”,我在囚禁中。

我祝願你──
燃燒在正直的出生的火溫裡,
讓他們憑你誦讀真理的教訓,
把血寫的詩篇一代代留下,
為歷史悲劇作無情的見證。
…………(中略)
還能忍受嗎?這些黑暗的
可恥的年代,結束它們,
不懼怕雅典娜的戰甲
不懼怕阿波羅的威靈,
更不聽宙斯的教訓或恫赫
他們一個都不會留存。
人啊,眾神將要毀滅而你們
大地的主人,卻將驕傲地永生,
那一天,當奧林比斯在你們
的千丈怒火中崩倒,我身上的
鎖鏈也將同時消失,像日光
下的寒冰。
那時候,人啊,我將歡欣地起立,
我將以自己受難的創痕,
向你們證明我兄弟的感情:
我和你們一起,為著那
奧林比斯的覆滅而凱歌歡慶……
在澎湃如潮的灼熱的激情裡,
普羅米修士翹望著黎明,
他徹夜在粗礪的岩石上輾轉。

林昭簡介(轉錄自百度百科網路資料):
1932年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蘇州人,基督教徒。在毛澤東執政期間,林昭發表了一些在當時看來“大逆不道”的言論,被長期關押,最終以“現行反革命”罪被槍決。

家世
林昭出生于蘇州,林昭是其筆名。父親彭國彥曾做過吳縣縣長,母親許憲民很早就參與進步革命,大舅舅許金元曾任中共江蘇省委青年部長,四•一二事變中,被國民黨處決。

革命
受家庭的影響,年幼的林昭對共產黨鬧革命報有很大的熱情,在景海中學高中畢業後,林昭不顧母親反對,于1949年7月考入了“革命搖籃”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決心“與家庭生不來往,死不弔孝”,投身到革命中去,甚至曾經無中生有地揭發過自己的母親,多年後,林昭對此感到很不安:“他們要我井裏死也好,河裏死也好,逼得我沒辦法,寫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東西,我不得不滿足他們……我沒存心誣陷你”。

畢業後林昭隨蘇南農村工作團參加蘇南農村土改。1952年開始在《常州民報》、常州文聯工作,期間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寫了許多報導。

北大
1954年,林昭以江蘇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由於林昭勤學多思,受到游國恩教授的讚賞,建議林昭調入文學專業,未果。林昭與另一位才女張玲任校刊編輯,負責副刊《未名湖》。1955年春,林昭參加了北大詩社,任《北大詩刊》編輯。1956年秋,《北大詩刊》停辦後,林昭成為綜合性學生文藝刊物《紅樓》的編委會成員之一,被稱為“紅樓裏的林姑娘”。該刊物主編是樂黛雲。《紅樓》第2期的責任編輯是林昭和張元勳。

1957年5月19日,張元勳等貼出大字報《是時候了!》,這是為了響應中央的鳴放號召,隨後幾天,北大的大字報越來越多,學生互相辯論,有人認為大字報中的右傾言論是反革命煽動。5月22日,林昭在辯論中,公開反對那些上綱上線的批評,並說:“我料到一旦說話也就會遭到像今晚這樣的討伐!我一直覺得組織性與良心在矛盾著。5月29日,《紅樓》編輯部舉行會議,宣佈開除張元勳與李任出《紅樓》編委會,原因是他們參加了右派刊物。6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這是為什麼?》,將提意見的言論說成是右派分子乘機向党進攻。

1957年秋,張元勳、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但被及時搶救過來。於是被認定她在對抗、“態度惡劣”,於是她被加重處分:勞動教養三年。林昭不服,跑到團中央質問:“當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長時,曾慨然向北洋軍閥政府去保釋‘五四’被捕的學生,現在他們(指北大領導)卻把學生送進去,良知何在?”後因新聞專業副系主任羅列憐其體弱多病,冒險為之說情,林昭得以留在新聞專業資料室接受群眾“監督改造”。

1957年12月25日,張元勳被秘密逮捕,判刑八年。北大當時約有八千學子,約有1500名師生被打成右派,他們中的許多人,被開除公職與學籍,發配到邊疆荒野,20多年後才得以平反。
1958年6月起,林昭在人大新聞系資料室監督勞動,期間與同在資料室“勞動考察”的人大學生“右派分子”甘粹產生愛情,他們提出結婚申請,但上級批評他們談情說愛是抗拒改造,不准他們結婚。
1959年9月,甘粹被發配到新疆進行勞動改造。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劇,請假要求回上海休養。
1960年春,人大校長吳玉章先生批示准假,林昭由母親接回上海。

上海
通過調養,林昭病情漸有好轉,並在上海認識了蘭州大學的研究生顧雁、徐誠,當時蘭大的張春元等人,正在準備籌辦針砭時弊的《星火》雜誌,隨後林昭的長詩《海鷗之歌》和《普魯米修斯受難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發表。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員,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獄。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醫。期間曾要求上海的無國籍僑民阿諾,將《我們是無罪的》、《給北大校長陸平的信》等帶到海外發表。

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獄。在獄中林昭曾多次絕食、自殺,並分別兩次給當時的上海市長柯慶施、《人民日報》寫信,反映案情並表達政治見解,都沒有回音。林昭在獄中,沒有筆和紙,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單上寫作[6]。另外,由於林昭拒絕違心地服從,被獄卒視為表現惡劣,遭受較嚴重的虐待,林昭在血書中寫到:“光是鐐銬一事人們就玩出了不知多少花樣來:一副反銬,兩副反銬;時而平行,時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之上至今創痕猶在不消說了,最最慘無人道酷無人理的是:不論在我絕食之中,在我胃炎發病痛得死去活來之時,乃至在婦女生理特殊情況--月經期間,不僅從未為我解除過鐐銬,甚至從未有所減輕!──比如在兩副鐐銬中暫且除去一副”。

1965年3月23日,林昭開始寫《告人類》。
1965年5月31日,開庭審判,林昭被判有期徒刑20年。林昭隨後血書《判決後的申明》.
1965年下半年,第三次給《人民日報》寫信。
1966年5月6日,北大同學張元勳來到上海,同林昭母親許憲民到上海提籃橋監獄看望她。
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改判的死刑判決書,隨即在上海龍華被槍決,年僅36歲。5月1日,公安人員來到林昭母親家,索取5分錢子彈費。

尾聲
林昭父親在女兒被捕後,服藥自殺。林昭母親則精神失常,後死於上海街頭。林昭的弟弟彭恩華,2004年8月3日逝世於美國Sandy, Utah, 享年59歲。 林昭的妹妹彭令范現居美國。
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級法院“滬高刑複字435號判決書”,宣佈林昭無罪,結論為“這是一次冤殺無辜”。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蘇州靈岩山。
林昭的檔案,包括在獄中寫的大量血書,1980年代曾一度開放,但不久又被封存。

孟浪簡介
孟浪,詩人。1961年出生。1995-1998年曾任美國布朗大學駐校作家。1980年代中葉起先後參與發起創辦《海上》《大陸》《北回歸線》《現代漢詩》等多份重要詩刊。曾任廣具影響的《傾向》文學人文雜誌執行主編。著有詩集《本世紀的一個生者》《連朝霞也是陳腐的》《一個孩子在天上》《南京路上,兩匹奔馬》。係國際筆會獨立中文筆會創辦人之一,現任理事兼自由寫作委員會協調人,《自由寫作》網刊主編。

阿海簡介
阿海,詩人,歷史學博士。1964年出生。1985年畢業於北大歷史系。1988年至瑞典哥德堡大學歷史系就學。1994年起為北歐亞洲研究院( NIAS)和哥德堡大學東亞東南亞研究中心教師。出版有著作《二十世紀西方文化史略》《北歐的神話與傳說》《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中的封建主義問題》(英文)《雍正十年》《解碼哥德堡號》《我把黑森林留給你》等近10種。現居德國,為歐盟戰略諮詢顧問,國際筆會獨立中文筆會翻譯與語言權利委員會協調人,並擔任多家刊物的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entin.lin 的頭像
    quentin.lin

    隱匿樂多

    quen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