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雨的味道

時間:44(週五)19:30
內容:葉維廉詩集
導讀,黃粱、葉維廉對談詩藝,葉維廉詩歌朗誦

座談文本:《雨的味道》爾雅出版社2006

對談:葉維廉、黃粱   詩歌朗誦:葉維廉


主辦:青銅詩學會

免費參加,自由入坐從無聲處扣問浮生──葉維廉《雨的味道》索隱   /黃粱

 葉維廉詩集《雨的味道》人文空間寬闊性情沉穩,以幽微的呼息沉澱詩意。<雨的味道>是全書的起興,以追憶人性的原點(童年與家鄉)作為詩意空間的聚歛場;<奧德賽>則是總匯人文的開放場,以寬厚的文化傳統彌補破碎的人世情懷。整本詩集通過詩意空間的「聚歛場-開放場」、身體的「實存-虛無」這兩條線索,反復探問三大命題:人文與自然、心靈夢想與現實生活、文化傳統與歷史時空,試圖在詩歌中召喚整全的人性。葉維廉的詩學尋找一個無聲靜寂的起點,以貼合生活情感的語調,透過:緩急變換,虛實出入,有無跨越,動靜交涉的詩藝推敲,從無聲處扣問浮生,將小我融會于連綿無盡的人文山水間。

一、錯位之痛

 葉維廉,一個飽嚐錯位之痛的詩人,
“一九三七年,我在日本侵略者橫飛大半個中國的炮火碎片中呱呱墮地,在南中國沿海的一個小村落裡,在無盡的渴望,無盡的饑餓裡,在天一樣大地一樣厚的長長的孤獨裡,在到處是棄置的死亡和新血流過舊血的愁傷裡,我迅速越過童年而成熟,沒有緩刑,一次緊接一次,經歷無數次的錯位,身體的錯位,精神的錯位,語言的錯位……”──葉維廉<走過沉重的年代>。<走過沉重的年代>是一個詩歌生涯超過半世紀的詩人,對他和他的同代人心路歷程視野廣闊的回顧。少年葉維廉從廣東中山沿海的村落,為逃避國共內戰棄家逃到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渡海到台灣求學,又赴美攻讀比較文學。在這一趟與時代變動共體艱辛的一連串渡越裡,詩與詩學伴隨葉維廉挺住了沉重年代心頭鬱結的重負。“錯位”與“鬱結”,是葉維廉生命中經常自我提示的兩個關鍵詞。
 “錯位”指生命本體被迫遷動偏移,無法安居無法定準于本源常住之所;因為心識與環境變動之間的劇烈摩擦,語言發生難以自我言詮的困頓。“鬱結”導因于小我被迫承受時代蛻變的巨大壓力,無法消解的龐然痛苦糾結在身心靈上,形成情感淤塞的無形傷痕。因為多重錯位與情感鬱結,催促詩人經常自我省思自我批判,使葉維廉成為一個一路走來文化座標自覺清醒的詩人。處身于殘酷的時代隔離與文化劇變的環境,讓葉維廉長年專注於身份與文化認同命題,整理出開創性的東西文學比較座標與文化思維模式。也由於葉維廉飽嚐生命顛沛之苦,洞觀時代暴動之慟,焠鍊詩人的美感意識煥發一股氣息:愛惜生命純然的本真與美之空寂。這份特質根植在他的性格之中,塑造了葉維廉詩歌誠摯的語言意識,不因時空反覆變動、語言策略之翻新而放棄其初衷。“喝一杯鹽水,喝一杯蘿蔔水,我吃錯藥,大哥半夜到田裏去沾一身泥水把蘿蔔找到,祖母念念有詞。死是什麽啊,我幼小的心靈刻刻的靜觀我感官的變化……撒了一夜的尿,好了。再看漫天整夜不滅的星,看五月不停的黃梅雨,和巨大無邊的孤獨。” (<走過沉重的年代>)童年時期鄉下黃梅雨孤獨的味道,在半個世紀後依然流盪牽連在詩人的身心夢魂中,五十年之後的他寫出了一首深情追憶童年的詩<雨的味道>,並在2006年結集出版了《雨的味道》,一本葉維廉試圖重整生命魂魄的重要詩集。

二、無聲詩學

 無音聲,詩之始生處,葉維廉的詩學常在尋找一個無聲靜寂的起點,從無聲中抖落語言與現實的雙重遮蔽,從美之原始空寂中啟發靈性。葉維廉詩集《雨的味道》,傳達一個歷經滄桑的詩人內心尋求安頓的渴望,遠離囂塵俗韻,靠近平靜幽深的生命滋味,以詩淨身,吐納愛的呼息。詩集開篇<雨的味道>拈來一段無聲之詩:

  在夢的深處
  遊離在覺與未覺間的
  一片白茫茫或者
  一片黑黝黝
  無從界定的異域裏

在意識與無意識的邊界,夢揭開了一片廣大陌生的場域;因為生命的形神未定,語言混沌,恍惚間,一片心被詩的漫天大霧包裹著。在一首遊歷日本京都帶有禪境意味的空寂之詩裡,現實界的“無聲”來自寺院幽深的環境,詩人伺機將心靈與天地空寂相照應:

  一林竹子
  墨青帶粉厚實的圍場
  一下子把所有的聲響都鎮住在遠方
  深沈空寂的核心裏
  層層神異的顫動
         ──<京都松尾竹之寺臨濟宗一休禪師地藏院>節選

無音聲中有妙寂,始生于現實環境裡有一林竹子,成就于心靈夢想的參與;無聲並非只是靜默,而是在身心大寂中滑落浮生殘念,詩篇有超然於字義的原始音聲將要發揚,歌唱大化。扣問浮世抖落俗情需要“無聲”,也只有“無聲”,才能撫慰歷史災難的大悲慟──

  借著卵石上水珠幽幽的閃光
  捧讀碑石上的記事
  和失去名字的每一個悲歎號
  一筆一劃
  一刀一割的
  兇狠猙獰的狂暴
  每一個字都是嘴巴大張
     ──<雨中駐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南京紀念館>節選


充塞天地的歷史呼喊,聲嘶力竭的眾生尖叫,當它衝倒時間的界碑,浩大的罪與劫難貫穿一個人微渺孤寂的身心時,生命將依靠什麼來安頓?是“無聲”!嘴巴大張的靜寂需要無聲的大愛來擁抱它。無聲喚醒了淚雨,擦亮記憶之蒙塵。

  布隆特
  在山花心臟的最深處
  在寂止的零裡
  瓣瓣的山裹著
  把瘋狂的塵世
  野蠻暴戾混濁悲情的
  噪音完全隔絕
  由石灰石的巨靈
  豐都峰(Mont Ventoux)守護著
  一種寂止
  生動活潑
  一些午餐自發的朗笑
  一些開懷爽快的招呼
  鄉土人情
  活生生的生活畫
      ──<山村布隆特(Brantes)>節選

無聲的詩學使人心能從“
寂止的零”出發,因於零而涵納廣大悠遊天闊,觸碰到“山花心臟的最深處”,深邃奧美的永恆詩境使心靈如花綻放。無聲的詩學將喧囂的聲音抖落,悠遊於人文與自然之間深邃無言的溝通,從無聲靜寂處聽見樸素的人情世韻,感知天地無私的包容。自“無聲”推敲出 “有聲”,“夢想”與“現實”終於能夠相互滲透,“一種寂止”緊依著“生動活潑”,語言安排既有人為推敲般的決斷,又彷彿是自然力的滲透。“無聲”是葉維廉詩歌寫作的肇始,發現無聲而後滋養深情,詩意靈性點滴匯聚出一片生命原真的世界。葉維廉詩歌的語言意識安靜、誠篤、親近于人,文字的表情親切踏實。

三、推敲的詩藝

 葉維廉詩歌語言策略的推敲之途,有時漸層彰顯有時忽然開闔,注重語調的幽微變化與氣脈轉折。葉維廉詩藝的推敲,並非立基在修辭性的字義/詩境的字面琢磨,而是通過身體性體驗,向身體內面空間尋索感動的根源,傾聽身體韻律波流的變化,自然形塑詩歌語言的語調、語感、語情、語境,而有緩疾、虛實、有無、動靜之詩意漫流。求索個人身體空間“實存-虛無”的真實感觸,是葉維廉進行詩歌語言推敲的基礎。

  <酊紫薰衣草田>

  讓我們穿越
  長長長長的
  風吹過的酊紫薰衣草田
  把它們的醇香
  帶到我們的
  浴缸
  床
  與
  早餐桌上

 詩篇開端素面相見:“
讓我們穿越”,完全不做外景鋪陳,彷彿山水景物早已融入了詩人的身體中;身體知覺與花香的親密接觸產生詩意迴響,花香漸濃而身心消弭。穿越酊紫薰衣草田的身體被花之醇香浸透,一路歡喜一路輕盈;當這份輕快疾行的香浴之旅結束,回到室內的閉合空間,詩人珍惜天地恩賜,放慢腳步緩慢咀嚼著自然餘韻,“浴缸///早餐桌上”,詩行舒緩的節奏呼應著身體韻律,語言步伐從“疾”向“緩”,情緒轉換簡捷而柔暢。

  好熟識的律動
  帶著好熟識的味道
  啊,是,是某一種雨的味道
  那種我久久未嗅到的雨的味道
  那種孩提時在鄉下被
  黃梅雨關閉著的
  童年的味道
  如此突然奔來
         
       ──<
雨的味道>節選

起先是空氣中模糊的味道,漸漸親近而熟悉,雨的律動滴醒了身體潛藏的記憶,倫敦的都市之雨喚醒了詩人廣東鄉下的童年,雨之簾幕大啟,兩地下個不停。詩從身體的虛無中撩動現實風景,好像“雨”是因為詩文字才被召喚出來,語言漸層敷染,粉碎了軀體中的空虛,身體知覺忽然甦醒踏實地觸摸到當下的存在感。    <早安,台北!>是葉維廉從美國學府繁忙的教學生涯空檔,回到老台北的街頭,在清晨獨步中體味舊地的氣息與人情,凝視被學院規範的疲憊身心,感知軀體接觸鄉土的剎那歡欣,詩意隨著詩人的腳步漫遊,空氣中的炸油條聲與蘿蔔糕的香氣猛然轟醒了此時此刻,身體汲汲地宣說:“啊!我在這裡。” <早安,台北!>憑藉著語言頻道之切換,語感從疏離冷清:“霞海城隍廟的帳棚裡/尼姑領著幾個黑衣女子在那裡晨誦/潮汐微高微低”,滑向熱情親切:“彷彿也滲入了/關機後久久不離的空噩/而第一次感覺到心的躍動/和步履的結實在地/巷子裡吱吱喳喳的炸油條/和生煎包子蘿蔔糕……”,詩的語境緊接著就活絡起來。以日常生活語言提攜著詩意,將身體空間從“空噩”向“實有”轉化,漸次還原生命的整體性;詩人聽從身體即興,隨心漫行,譜出切近生活貼合人情的詩律。

 在<杜甫草堂>這首詩,葉維廉的詩鏡出入古今,架設簡約的舞台佈景,幻化一齣詩歌視野中的微型歷史戲劇──

  <杜甫草堂二折之一>

  雲逐繁雨的戰禍與悲愁
  在浣花溪上
  也許可以客心洗流水那樣
  作一刻的遺忘
  作一刻的沈醉
  看
  園荷浮小葉
  細麥落輕花
  至於那兇猛如血流的黃河
  冥冥如亂鴉爭啄死亡的長江
  隨它去吧

這首詩最奇異之處在文白交織、古今跌宕,最古老的文辭最安靜:“
園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爾後立刻翻轉出“兇猛如血流”、“爭啄死亡”等焦慮動盪之辭,產生“動-靜”激烈對照的感情浮沈。“隨它去吧”──拋一句碎語凝止詩意,大慟無言說。本詩的歷史情境動靜交織,人文胸懷沈鬱開闔,詩人指點山水豈能無情!

 葉维廉詩藝中的緩疾、虛實、空有、動靜之相生相應手法,根源於中國傳統的陰陽思想與古典詩學,造境中厚,不讓詩情偏狹於兩端;語言推敲根源于詩人對身體空間誠意的覺知,加之幽微觀照的心靈,渴望恢復生命經驗的整體性,還原人性的自然情感;從生活情感中把握語言情緒,詩歌節奏流淌著溫厚婉轉的個人情韻。

四、人文山水

 葉維廉的詩歌圖像帶有廣博的人文意蘊,《雨的味道》收集了詩人遊走世界的人文蹤跡,倫敦、京都、巴黎、台北、北京、長沙、成都、敦煌、南法普羅旺斯、俄羅斯莫斯科、東亞漢城、北美溫哥華,直可拼成一張“天下”縮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葉維廉的詩篇伴隨著詩人的學者生涯,一路行吟更見開闊,只是這張行旅圖似乎苦樂相參,尤其“尋找中國”這一詩輯,心情沈鬱居多。

    葉维廉詩歌中的人文山水,不同於傳統山水詩純粹傾心于自然空寂,而是以豐富的影像來傳達個人視野的人文景觀。從詩意空間的表層瀏覽,突顯人文地理與時代意識雙重印記,靜聽采風,“詩人的足音”潛藏在詩之圖畫的底蘊中。2002年寫就的兩首北京遊詩章,正是典型之作──

  <無產階級>

在退了色紅字還甚清楚的標語“無產階級專政萬歲!”下面的圖畫是畫得極其挑情的華麗的樣品屋,占了大半邊牆壁:豪華洋房獨院花園住宅義大利大理石瓷磚北歐地板三溫暖設備高爾夫球場旁邊九月一日開始出售。

新王府井激速竄來竄去的奇彩霓虹燈下德國啤酒節的鼓樂沖天,年輕的學生的霹靂舞也激速地竄來竄去把身體扭成魔咒的字元放射入天穹把整個北京舞成最大的一朵煙花。

兩小時車程外的農村,紅土的洞穴裏,油燈下十年如一日的土豆白菜的粗飯早已吃過,百無聊賴,就在半飽中繼續做白米飯的夢去。

 這首詩以散文詩體分三段敘述北京見聞,第一段將塗漆在牆上的社會主義
無產階級專政萬歲!”的標語,與資本主義出售豪華洋房的廣告文字交疊,以特寫鏡頭鑑照時間軸中變化的北京;第二段以廣角鏡宏觀北京的現實空間,德國啤酒節、霹靂舞的都市夜景與如夢幻泡影的天際煙花相互編織:第三段詩人將望遠鏡頭延展向城郊,緩慢推進停靠在一座黃土高原的穴居,十年如一日的粗食依舊!百年如一日的無產階級貧困生活依舊!詩鏡最後聚焦于“白米飯的夢”,一個詩人與農民同心共感悲憫微茫的心願。

 北京不但是地理上的國都,也是推動歷史進程的權力核心,更是中國文明菁華薈萃之地,
故宮尤其具有北京中的北京之象徵意涵。另一首北京遊詩<八月北京>分兩節,第一節陳述的北京是一座人與物皆迷茫混濁的都市;被沙塵暴侵襲的北京猶如一個未掀蓋的大悶鍋,而故宮也彷彿將要窒息般萎靡無光。

 在第一詩節迷惘的時空氛圍鋪陳之後,展開了結構特異的第二詩節,三個朗誦詩人的身影次第出現:第一個詩人來自波蘭,詩人以詩歌朗誦呼喚祖國,波蘭的苦難便從古代波浪似地湧來,表現出語言、身心與文化母體渾融無間的情境,詩與詩人和諧共處。第二個詩人是海外遊子,戰亂分離的生命經驗成為他身體中揮之不去的“死亡螺殼”。他的朗誦充滿了土地的溫柔與幸福渴望,但是喜悅剎停于這一句:“你已經準備好了嗎?”這是一個穿越時代亂離不願放棄追尋,內心卻依傍著痛苦的翅翼無法釋然的詩人,死亡與生命間猶存一道深塹,無法和解難以自在灑脫,因為時代巨大的苦難依然壓迫著個人的生存意識,讓人心不得自由。遊子朗誦現場呈現斷裂鬱結的文化情境,與波蘭詩人的朗誦風光迥異。遊子情懷像似葉維廉先生的詩人自況。

 第三個出場的詩人是居住在北京的車前子,經典的朗誦畫面:

  一個被現實傷殘的年輕詩人
  才要發聲
  便被寫滿了他詩句的紙
  一球一球的塞住他的喉嚨
  咿啊不成聲
  在八月悶鬱壓結的北京
          ──<八月北京>節選


 車前子,行動顛簸不便的身體空間與他的詩篇、他的詩歌朗誦,結構相彷彿,呈現出一種傷殘的偏斜的不穩定的情境,詩與現實間處於永恆頡頏互不相讓,語言表達總是不平順,總是出離于框限的文化模式與社會規範;咿啊不成句的心情,咿啊不成聲的詩歌朗誦。
 從這兩首北京遊的文字律動,隱約可聽見葉維廉沉重的足音,滯鬱的心情揮之不去。詩人既感恩于中國傳統文化孕生之情,又難忘于生命經驗中的時代傷痕,使葉維廉“遊詩”裡的山水既有傳統山水詩忘我自足的天真空寂(如<京都松尾竹之寺>、<山村布隆特>),更不時懷抱著憂患意識,詩篇積澱了人文地理的深層意涵,足音裡潛藏著詩人誠摯於歷史脈絡、追問時代處境之靈魂催迫感。

五、愛的呼息

 葉維廉詩歌的語言韻律流盪寬緩,像似一個儒者敦厚的言談,文字中不忘依托不忘叮嚀,一個結繫于中國文化母體的詩人,他的心靈深處究竟掛念著什麼?咕咕聲反復,靜夜裡幽微沈靜的心之呼息:

  是深夜還是淩晨
  一隻鳥咕咕咕咕反復地鳴唱
  隱約、深遠
  在枕畔或者在街樹的盡頭
  是鷓鴣吧
  是為初夏的寒夜啼叫嗎?
  是趁人群入睡
  暄暄大城回到無人的清境
  和另一隻鷓鴣的對唱
  數說家園破落的悲傷
       --<深夜的鳥鳴>節選

<深夜的鳥鳴>語調安寧貼伏于心,依稀自我扣問,也像似與空中的知音攀談;自然的呼喚潛入人心深處,替隱秘的悲情傾訴衷腸,召喚無可歸宿的破落家園。葉維廉詩歌語言精微的起伏與曲轉,來自內心擁懷著愛的溫柔氣息,心靈之愛,家園之愛,對自然與人文的悉心關照。漢語文字微妙豐富的表情,蘊藉深厚的性情,在葉維廉的詩中跟隨著說話者的生活漫步,點滴釋懷。看!那漢文字自在之舞多麼深邃悠揚──

  偶一回首
  是那個和尚的揮毫啊
  白樂天的《遊悟真寺》
  在幽幽的屋角
  猛然躍起
  那樣放懷地舞
  那樣放懷地唱
  漫入滲入整個寂寂寂寂的竹林裏
        ──<京都松尾竹之寺臨濟宗一休禪師地藏院>節選

 無論自然的呼喚或人文歌詠,葉維廉的詩篇流貫著一股深情,不疾不徐,彷彿要以詩在破碎的人世間營造一個溫暖洞窟,一個可以安居讓人寬心,不負一生所愛的詩歌家園。“你插入我心房的刀/正流著你心房的血/我的死/不幸/卻是你的沈淵永劫/在你揮刀前/記著我為你激發的/肌膚的復活”,在<現代吉普賽的情歌>,葉維廉自比為異鄉客,不知中心在何處,卻情感充沛,泛溢著對殘酷麻木的當代文明世界廣大的愛,渴望帶給世界“有血有肉的知識”,恢復整全的人性。
 “死亡,豈是太平時代的人可以瞭解的!死亡,是天天橫陳在市街通衢沒有接受儀式的捨棄。饑餓,豈是豐衣足食時代的人可以瞭解的!饑餓,是天天在村路上的行屍。饑餓,是每一個清晨翻起垃圾尋食的野狗。只有曾經饑餓的人才會瞭解我在吃到了一頓番薯煮爛飯時,那份快樂與感激和對那份飯香的讚賞。”(<走過沉重的年代>)葉維廉詩篇中定靜瀰漫的愛的呼息,似乎根源于詩人的童年經歷,是時代漫天飄舞的死亡,環繞日夜的饑餓,使年幼心靈被戰爭震裂的碎鏡,時時刻刻渴望重圓,更加珍視愛的撫慰感激生命的恩典,愛的呼息沁潤出詩歌幽微的聲韻和醇厚的性情。

六、收拾魂魄

 葉維廉的詩歌寫作生涯初啟于1954年,長達半世紀未曾間斷。依我個人審美判斷畫分葉維廉詩歌歷程為兩個階段,《三十年詩》為第一階段,《雨的味道》為第二階段。《三十年詩》內分十輯,收錄作者1954年至1983年主要詩作112首;《雨的味道》收錄作者2000年至2006年詩作七輯47首。在1984年至1999年期間,葉維廉出版了中文新詩集兩本(另有兩本童詩集),這時期詩人的學者生涯大為活躍,用功於研究論述頗豐,散文、評論之出版質量可觀,新詩面目略顯模糊。

    《雨的味道》之出版頗見詩人重整魂魄之壯志,不但詩歌視野大闊,風格清明,詩集前的長序<走過沉重的年代>更是一篇反思歷史梳理文化的精采文獻。《三十年詩》階段可判分“愁渡之前”與“愁渡之後”兩個時期,“愁渡之前”時期修辭緊迫聲韻綿密,塑造出一種沈鬱獨白式的詩意迴響空間;<愁渡>詩(1967)之後,葉維廉詩風移向開朗疏闊,心靈與現實間更留呼吸餘地。《雨的味道》接續“愁渡之後”時期的發展,但是詩思沈厚、視域多重、音響繁複,超越了《三十年詩》階段,體現一個詩人形神厚實的人文風采。

  從一片斷裂的歷史
  跳到另一片斷裂的歷史
  攀升如梯
  重入那原初未割的情感
  那未曾分封的完整
  歸來
  在充塞天地的夜色裏
  一塊一塊甜美的哀愁
  如蓮葉把我零散的肢幹
  包裹爲結實的形體
       ──<歸來>節選

詩人在記憶的穀倉中凝望搜尋,歷史岩岸之潮浪激濺,失落斷裂的總是大塊版圖(家園、民族與豐偉文明),尋回拼合的只是支離碎片(記憶斷片與生活情意)。流離異域的浪子歸來乎!何處是家園?在詩集最後的篇章<奧德塞>,詩人將再度從個人書房出遊,聽任海峽的浪濤破窗而入,看歷史血紅的船如何泊岸,在茫茫大海裡誰能與世紀的洪流擦身而過?詩人是夢著還是醒著?書房的燈如圓月,詩人是身心漂流無家可歸的永恆夢想者,浪遊在天地廣闊的人文山水間──

剪紙的船
剪紙的夢
漂盪在
記億的
邊緣

世紀的洪流
擦身而過
             ──<奧德賽>節選

    人文世界與知識之旅的漂泊,雖然帶給心靈悠遊在廣大天地裡的自由,使生命能夠憑藉身體內面空間的重建走向精神無限開放之旅程;然而現實場域與日常生活的框架,總是時時提醒著“夢”的邊界之存在。況且相對于在開放場域做人文追索的漂泊感,歸宿于童真與家園才是“人”安心立命的根本力量,溯本求源的渴望終將聚斂漂泊的靈魂回歸本來面目。

    誰在詩之大化裡歌詠?穿越童年的黃梅雨,無視時代浪花之冷眼,懷抱憂患意識走過人文山水,在有愛扶持的日子裡,葉維廉將詩篇數十年如一日呈獻給他的牽手:慈美,兩人攜手走過沉重的年代,共同譜出一闋今生今世令人欽羨的<洞仙歌>。


 

葉維廉詩集《雨的味道》簡介:
 葉維廉詩集《雨的味道》人文空間寬闊性情沉穩,以幽微的呼息沉澱詩意。<雨的味道>是全書的起興,以追憶人性的原點(童年與家鄉)作為詩意空間的聚歛場;<奧德賽>則是總匯人文的開放場,以寬厚的文化傳統彌補破碎的人世情懷。整本詩集通過詩意空間的「聚歛場-開放場」、身體的「實存-虛無」這兩條線索,反復探問三大命題:人文與自然、心靈夢想與現實生活、文化傳統與歷史時空,試圖在詩歌中召喚整全的人性。葉維廉的詩學尋找一個無聲靜寂的起點,以貼合生活情感的語調,透過:緩急變換,虛實出入,有無跨越,動靜交涉的詩藝推敲,從無聲處扣問浮生,將小我融會于連綿無盡的人文山水間。

剪紙的船剪紙的夢漂盪在記億的邊緣 世紀的洪流擦身而過

             ──<奧德賽>節選


   
人文世界與知識之旅的漂泊,雖然帶給心靈悠遊在廣大天地裡的自由,使生命能夠憑藉身體內面空間的重建走向精神無限開放之旅程;然而現實場域與日常生活的框架,總是時時提醒著“夢”的邊界之存在。況且相對于在開放場域做人文追索的漂泊感,歸宿于童真與家園才是“人”安心立命的根本力量,溯本求源的渴望終將聚斂漂泊的靈魂回歸本來面目。
    誰在詩之大化裡歌詠?穿越童年的黃梅雨,無視時代浪花之冷眼,懷抱憂患意識走過人文山水,在有愛扶持的日子裡,葉維廉將詩篇數十年如一日呈獻給他的牽手:慈美,兩人攜手走過沉重的年代,共同譜出一闋今生今世令人欽羨的<洞仙歌>。


葉維廉教授簡介:
 1937年生,廣東省中山縣人。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分校,兩度回國於台灣大學任教,現任教於聖地牙歌加州大學。就讀台灣大學外文系其間,開始以中英文寫詩。1964年曾獲《創世紀》十週年最佳詩作獎、77年度中興文藝獎章,1978年入選“中國現代十大傑出詩人”1970年協助台大外文系建立比較文學博士班,1980-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客座教授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並協助建立比較文學哲學碩士班。二次應邀到大陸多所著名學院講學,並協助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的建立。200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葉維廉文集》九卷。2005年加州大學授予卓越教授榮譽。

  著有詩集:《賦格》、《愁渡》、《醒之邊緣》、《葉維廉自選集》、《野花的故事》、《花開的聲音》、《松島的傳說》、《驚馳》、《春馳》、《留不住的航渡》、《三十年詩》、《移向成熟的年齡》、《葉維廉詩選》、《冰河的超越》,散文:《一個中國的海》、《萬里風煙—葉維廉散文集》、《憂鬱的鐵路》、《歐羅巴的盧笛》、《尋索:藝術與人生》、《山水的約定》、《紅葉的追尋》等。




葉維廉 《三十年詩》詩選(1954-1983


<更漏子>

高壓電的馬達寂然
圍牆外
一株塵樹無聲地
落著很輕很輕的白花

深夜
加工區
空得


吹入巨大的銅管裡


駭然湧出
驚醒
單身宿舍閣樓上的
一群灰鴿子

滴咕
滴咕

水塔上
  斷若續的
   
  

<愛與死之歌>五首

 
<第一首>



星翻騰

顫抖的葉子
傾聽
地層下



泉聲



是愛
是美的湧動


 
<第二首>


自身的
浮起
光華的柔面上
沉黑的雲
壓下

歇止
在那裡

夜的腳步
已經近了


 
<第三首>

好沉重的空氣!
當母親
拂著她
糾結在
天際的




 
<第四首>

山嶺
引著
老鷹
老鷹
引著
山嶺
山嶺
引著
太陽
太陽
引著





 
<第五首>

澄碧的海上
那些純白的是花嗎?
母親
為什麼
灰色的鳥
都停在
那木質血紅的
長條上?
為什麼妳的眼睛
凝固


方?


<古鎮湖口>

一個斷了弦的琵琶
橫在
空中
讓風的手指去挑彈
讓風的手指在肚裡敲響

那坐在樓頭的女子
把頭髮一梳便梳到
光緒皇帝的面前
那頭髮太長了
我們怎麼樣追也追不過去
只好呆在那裡仰天看
看一隻斷了線的風箏

1977



<雞鳴詩三帖>

 
  <更新>

爆炸一聲
除舊歲
在微明的大街上
一些血跡
一些碎片

沉睡的人們

大型巴士隆隆的出厰
抖一抖隔夜的餘醉
起來

在這個框著城市之晨的畫架外
在遙遠的鄉間
雞鳴
清脆的
一聲接一聲
畫架外
一條竹筏
載著去年割下的竹子
撐入晨光裡


 
<雞鳴>

在鳥獸店裡
一隻雄雞
引頸
欲鳴
喔喔而啼不出來
氣管炎了?
許是
空氣污染的關係

牠垂著頭
看著飼水的小鏡
自照自照
而鬱鬱死去


 
<雞既鳴矣>

氣笛已經鳴了
天已經亮了
女子說
你該起來了
有作活等著你呢

去他的汽笛
把清夢炸碎
把纏綿割開
男子說
我不走
作活作活管他的
我要繼續夢在妳的體溫裡

氣笛又鳴了
閘門已經打開
女子說
你該起來了
有車床等著你去磨呢
去他的汽笛
去他的閘門
讓暖氣留在室內吧
男子說
讓暖氣流入妳我的血液裡
管他什麼車床
我要繼續夢在妳的體溫裡

汽笛又鳴了
…………
他媽的汽笛
…………


<下弦月>

熱了一些
熟睡的女娃娃
一身都透著微紅
輕輕一翻身
安詳地躺在山的臂灣裏
一絲雲帶
像透明的被單
從她的腰間
飄動
使到哄著她睡的黑夜
忽地也甜蜜起來

1981.8.20
吐露港


葉維廉  《雨的味道》詩選(2000-2006

<雨的味道>

在夢的深處
遊離在覺與未覺間的
一片白茫茫或者
一片黑黝黝
無從界定的異域裏
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怎樣發生的呢
我已經無從追索
彷彿從很遠很遠的古代
一路斷續而有節奏的
遝遝到來
滴滴滴滴
滴滴滴滴
好熟識的律動
帶著好熟識的味道
啊,是,是某一種雨的味道
那種我久久未嗅到的雨的味道
那種孩提時在鄉下被
黃梅雨關閉著的
童年的味道
如此突然奔來
一下子
把我越洋飛行的疲倦擊走
把我從逆旅狹窄的床上趕起來
彷彿遙遠的童年在呼喚著我
我倒履而衣未整
推門打傘衝到街上
在濃濃濕濕沈沈陰陰暗暗的
異鄉的街樹水光閃爍的
淋灕滴滴裏
被一種久遠的溫暖緊緊地抱住

2000.7.12
清晨在倫敦 Tufnell Park.


<京都松尾竹之寺臨濟宗一休禪師地藏院>

直立直立直立
相倚相倚相倚
濃密更濃密
滴光不漏
矗天攀天
升起再升起的
一林竹子
墨青帶粉厚實的圍場
一下子把所有的聲響都鎮住在遠方
深沈空寂的核心裏
層層神異的顫動
聽不見又好像聽得見
以一圈一圈雄渾的內功
把衣衫襤縷的殘念
一一
自全身的毛孔裏擠出來
在空氣中消散無蹤
把虎虎逼來的
爭奪爭奪
肉搏肉搏
流血流血
死亡死亡
抗拒在林外
層層包裹核心裏的
大空大寂
在空身空心空思的空空中
在寂徑寂戶寂庭的寂寂裏
輕些
不要觸破它啊
大大小小光影疏搖的楓葉在說話
超義的字字句句
直入此刻全然空寂的心堂
大大小小立伸坐臥的岩石
清清楚楚的姿語
我們確曾聽見而動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nti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